Tourism Strategy

冯汉斌:一个人的文学清欢——序秦莉萍散文集《穿越峡谷的女子》

时间:2025-09-18  作者:冯汉斌  来源:宜昌市作家协会  浏览次数:1508




阅读秦莉萍的散文,是我二十年副刊生涯常见的姿态之一。最长一个月,最短三五天,总会收到她的这些见性见情的散文作品,从数百字到两千字,从写景到记人,从柳树沟到南津关,从小我之家到大我之社会,从女人之情到生活之思,她的文字里始终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场域存在,它们或热烈,或温婉,或俊俏,呈现出别样的风景。读她的文字,仿佛随着其步履穿越文学的幽深峡谷,而秦莉萍就是那个以执着之心穿越幽深峡谷的女子,她有时独自行走,有时又结伴而歌;遇到水,她提裙而涉,遇到景,她驻足而观;以心为尺度,她不断地调整行走的姿态和写作的角度,甚至无限抵近这个峡谷沟壑纵深的腹地,展示出写作的可能性;以文学为马,她沉醉于汉字之河,潜泳、游弋、摆渡,在点横竖撇捺中拼接、剪切、奉献出这一册散文集《穿越峡谷的女子》。如今,它厚厚的一沓,置于我的案头,让我分明感觉到一位女子细密的文字之思和丰盈的生活之态。

这是一位以不疾不徐之笔坚持持续写作的女子。在写作之途上,有的人浅尝辄止,有的人好高骛远,秦莉萍却总能以平实的心态对待写作,不急不躁,不骄不馁,以隐忍之力营造出一片自己的诗和远方,于是,她能始终位列夷陵作家的主要方阵,她能始终坚持在散文田地里深耕不辍,最终,让自己的写作有了意义,并在人生的中年进入收获的季节。写作的意义是什么?有人说通过写作可以提升自我、表达自我并完善自我,秦莉萍的写作,无疑是一个人的心灵狂欢。从“文学的发生学”来说,秦莉萍的写作始于二十年前,那时,她就喜欢上了文字,认为文字是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,是心灵栖息的最好港湾,于是,《三峡晚报》副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文字;于是,从那时起到现在,她一发而不可收,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散文作品,展示出其对于文字的颖悟与依恋,也展示出一个人持久写作所达到的精神高度。

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歌手。叙事与抒情,伤感与喜悦,世道与人心,在秦莉萍的笔下活灵活现,让人读来或感怀,或唏嘘。乡村,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绕的梦。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乡村,乡村里的猫、狗、牛、老树、老屋、土地以及乡邻等等,都是我们熟悉的,何曾没人怀念?难能的是,她对乡村事物烂熟于心,却总能那么节制,保持着必要的新鲜感,在《又见八月炸》,“走过了春的明媚,夏的繁盛,还没来得及多想,转身,便与秋不期而遇。遇见秋,便又想起了八月炸。”为了让“八月炸”出场,竟然不惜以四季作引子;“一只萤火虫从眼前飞过,我伸手,居然稳当落在手心里。摊开掌心,萤火虫尾部忽闪着微弱的亮光,挣扎了几下,划过一个小圈,然后飞走了。”这分明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无比欢喜的童年;“路过那片葱地时,唯见葱色喜人,每一兜葱高低参差不齐,葱绿挺拔,绿意盎然,直直向上。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灰尘,似乎与它们无关。”日常生活的葱,在作者笔下,被赋予了无限生机。在秦莉萍笔下,乡村固然有着无穷的魅力,但她诉诸笔下时,也不忘以文化加持。如写在乡村随处可见的青苔时,在《青苔也妖娆》,“它卑微、渺小,它用自己的方式生存,哪怕遭受世人的踩踏,只需一场雨,便又挺直腰杆,顽强、无私、乐观向上。”然后视野抵达唐宋的文学现场,相继引用“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。(王维《鹿柴》)”“应怜履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(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)”两句诗以佐之。面对一地金黄的玉米粒,她会突然急切地怀念同父母在一起忙碌的场景。在《玉米金黄》中,“玉米还是那样的金黄,只是,小儿已长大,父母已渐老,他们忙碌的身影明显迟缓,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。黄澄澄的玉米,蔓延成金色,在他们身旁依旧耀眼。”读来,劳动中有亲情,思念里有感伤。在《厨间的作》中,她写食材,还会突发奇想:“所有食材的点睛之笔,配菜重要与否,就如同一个女人,虽然穿着打扮精致,但脸庞黯然失色,若涂上口红,气质瞬间提升。”读来忍俊不禁,还是女人了解女人,此言非虚。

这是一位专注于用文字推介、加持南津关大峡谷的代言人。如果说文学是世界的情人,那么这本散文集中的大量文字,就是秦莉萍写给南津关大峡谷的情书。十年的南津关大峡谷的工作经历,让秦莉萍对它一见钟情,再见倾心,并持续地用身体亲吻它山山水水、拥抱它的花花草草、探究它的沟沟壑壑,最终,她与大峡谷双向奔赴,相看两不厌,甚至合而为一了。你看,她把大峡谷比喻成一位美人:“南津关大峡谷位于湖北宜昌三峡。峡谷如一名刚刚发育的美少女,越来越迷人,开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了。”你看,她这样写峡谷飞瀑:“南津关大峡谷有大小瀑布十多个,并且以各种姿态呈现,就如远古时代女娲造人,单造一个女人,多单调啊,于是,再造一个男人,这个世界便五彩纷呈。如若把南津关大峡谷的水比作男人和女人,那么金蟾瀑布和锁龙潭就好比男人,强悍猛烈。女人是水做的,在南津关大峡谷,得到了很好的印证。”因为在她看来,瀑布群是南津关大峡谷的第一特色。除了宝莲飞天瀑、二叠水瀑、红颜落泪瀑,还有恬静的孔雀瀑、轻盈的蟾潭瀑、深邃的藏幽瀑、悠然的跑跑瀑、直入云霄的一线瀑,南津关大峡谷溪流纵深,水系发达,高差跌落,瀑布众多,大小瀑布数不胜数。她写峡谷的秋,也写峡谷的夜;她写峡谷撩人的月光,也写峡谷多情的故人;她写峡谷廊亭上的“美人靠”,不禁浮想联翩,“景在廊亭中,廊亭在景中,而美人靠靠背弯曲的曲线若隐若现映衬在碧绿的草坪中,清新娴静,顿生柔情。”她也写峡谷可怕的“咬人猫”,也就是“荨麻草”:“入峡谷多次,一直对这种荨麻草好奇,一株株约有膝盖高矮的荨麻草,叶片青绿,茎生蜇毛密如蚁,一不小心触碰至哲毛,怎么会如蜂蜇一样疼痛?”如此疼痛的抚摸,让秦莉萍体验如此之深,为峡谷中的“咬人猫”立此存照。其实,揆诸文学,好的文字,不是也要写出一种疼痛感吗?“多年来,我一直用我生涩的笔端记录着我见证的一切。也从未想过,这记录下来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,以至于有一天,心血来潮,突然想把在南津关景区所见证的一切,汇集成册时,我豁然开朗,所有的经历乃是一种积累和成长。”我相信秦莉萍所言之深情,我也坚信,秦莉萍的文字是有意义的,因为她的笔下,有真,有善,有美,也有牵挂,有思念,有期待;有对月亮的关注,也有对故乡的守望;有夜深时的“对影成三人”,也有生活中的“行行重行行”。

作为当下运用最广泛的文学样式,散文可将叙述、议论、抒情、描写融为一体,进行自由地表达。但如何表达,如何写好一篇散文?我觉得首先要做到“修辞立其诚”,也就是以真诚的文字,做真切的表达,谈真实的感悟,挟此散文观,作品自然就会有言之有物,言之有情,大地的气息萦绕于字里行间,内心的微澜盈溢于笔端眼底。做到了“真”,“散文还要有神韵,无论写什么,都应表达出某一种思想,某一种观念。散文要形散神不散,要有灵魂。其次,散文要优美,给人带来美的感受。散文还要有新变化,要敢于突破、敢于尝试。(叶梅语)”秦莉萍的散文有神韵,也有灵魂,还要追求新变,内容的新变,文字的新变,甚至形式的新变,有了这“新变”,则格局必然为之一振,气度必然为之一亮,这就像她在文中所说的,“我扒拉边缘一棵小树登上庙宇,目及之处,视野开阔,登高眺望,山脉连绵起伏,山体线条明朗,山形山色、山容山貌、山里山外、山上山下,皆为壮观。”要言之,秦莉萍需要一座可以登高远眺的庙宇,实际上,作为写作的同道,我们何尝不需要这座精神的庙宇,有了这庙宇,写作才能“放开眼孔”,咫尺天下,碧空如洗。

一生痴绝处,春温入笔端。二十年虽是一瞬,秦莉萍以笔为旗,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字世界,她在文字里诗意地栖居,自足而笃定。我也期待她在下一个二十年,以更丰盈与多姿的文字,开出更璀璨的文学之花。 




作者简介:

冯汉斌,资深报人,诗人,学者,文艺评论家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楹联学会会员,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,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、宜昌市作协副主席、宜昌市楹联协会主席、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遗存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副会长等。出版有散文集《归州十八拍》、诗集《与词语对舞》、评论集《以屈原之名》等著作,主编各类专著近十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