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urism Strategy

黄荣久:她的美文点缀了大峡谷的天空

时间:2025-09-18  作者:黄荣久  来源:宜昌市作家协会  浏览次数:1796




风景路上,看风景,也看风情。

“长长的古驿道,依山就势,蜿蜒铺展。顺着窄窄的驿道,或攀爬,或行走,脚下的青石板上有薄薄的青苔,绿绿地,鲜嫩清爽。耳边,哗哗的溪水声时远时近,时缓时急,偶尔,会传来一两声鸟叫,让峡谷显得更加幽静……”这段文字是作家秦莉萍对南津关大峡谷的发现与描述。  

这是一本称得上南津关大峡谷的小百科全书的美文之作。作者用文学的形式描画着南津关大峡谷的自然、人文、地理、民俗、风情,生动简约,直率热烈, 又纯朴真挚。全书分 “幽谷一枝春”“柴门炊烟起”“沧海一声笑”“开卷不妨闲”四个部分。布局上各自独立, 内容上却又彼此呼应。跟随作者由远及近、由空间而时间的文学视野,我们边走边看,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大三峡里的自然人文地理的生动图谱。  

在作者的笔下,南津关大峡谷的美,不是笼统而单调的,它是丰富而多面的。是自然之美:描述大峡谷的雄伟、险峻,以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,如瀑布、峭壁、溪流等;是历史探寻:探索南津关大峡谷的历史背景,如古老传说、历史事件等,为散文增添深度;是人文体验:记录在大峡谷中的所见所闻,与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互动,感受人文气息;是情感抒发:表达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感受,如震撼、敬畏、喜悦等,增强散文的感染力;是意境营造: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,营造出南津关大峡谷的神秘、幽美意境。

看完这本书使我想到一个问题,我们该怎样宣传自己,特别是自己的家乡。谁不说俺家乡好,乡土风物的介绍宣传已经独立为一种题材,一种文体。最早在音乐界、娱乐圈流行的一个已不太新的名词:“原生态”。总之, 有一种倾向,以土为美。这是很省力气的,正如一个木匠不会刨、旋、刻、漆等更多的加工技巧,就说用原木拼凑的家具最美。换个概念总比创造一种艺术要省力得多。我们承认原始的东西是美的,但它更多的是粗野,还待雕琢。

黑格尔在《美学》一书中指出,人有粗野性,要靠艺术这只慈祥的手来拯救。艺术就是把人从粗野的欲望中拯救出来。他的原话是 “人们常爱说:人应与自然契合为一体。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,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,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,这样,它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。”作家的责任是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的美。

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,就是把自己所热爱着的乡土艺术化,只有这样才能跨出狭隘的 “我”的乡土之美,而成为大众都能接受的艺术之美,使“我乡”的家成为所有人的审美对象,从而起到不知不觉的宣传作用。也就是说要用艺术的夸张法。这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,是为文学创作。现在很多旅游点的景点介绍,很多地方领导人的接待讲话,让人觉得俗气或者空、硬、假,多套话,就是因为它或者是宣传,或者是为商业,而不是为艺术。

这本书正是对这一点的突破,虽然作者一定有着强烈地宣传自己所在景区的意图。作者自幼在三峡夷陵长大,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,但三峡夷陵的诸多元素在她的胸中还是经过一番熟化、升华。

读秦莉萍这些文章,如同与作者促膝而谈。没有高声疾语,没有拿腔作势, 是那么的亲切,让人感到轻松、自然。秦莉萍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,她是在用心描图,用文字绘画。她很注意情景的颜色画面、人物的容貌形态的描写。看她的散文,你会看到色彩,听到声音,使你感到身临其境,面对其人。我们常说,散文要求真情实感,而真情实感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。对生活了解、感悟的程度决定着文学作品的高下。所以说,她是个很善于观察生活,捕捉生活的人,她的眼界很宽很广,她把她的所见所闻都收到了她的笔下。从自己的童年趣事写到新农村,写到所从事的工作,再写到一个地方的人文轶事,透过儿时的游戏看现在的变化,从自己的生活写到若干三峡南津关大峡谷游人的生活,让你充分感受到不一样的心境。读这些文章,如随她一同游历,穿越南津关关内的大峡谷,跨过西陵峡边的江水,站到牛坪山顶,重温童年的旧梦,看望乡间的父老,俯瞰山川,飞越时空,与她一起喜怒,与她一起歌一起哭。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,无形中增加了一种人生的经历和体验。

她选取南津关大峡谷最有代表性与最具特点的场景,笔调简约饱满,意境壮美,含意深厚。她写《山水可入药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津关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及其季节性的变化,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,更赋予了山水以治愈人心、净化灵魂的寓意。将山水作为一剂民间中药,赋予其治疗体魄、心智等多方面的功能,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,也传递了一种寻求内心宁静和自我疗愈的深刻哲理。她写《瀑群争艳》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,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奇观和探险乐趣的世界。作者通过对南津关大峡谷的深入探访,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。特别是对宝莲飞天瀑和二叠水瀑布的描绘,不仅展现了瀑布的壮丽与奇特,更通过对比手法,赋予了它们鲜明的个性,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文学色彩和感染力。秦莉萍在《有草名咬人猫》一文中,以一种名为“咬人猫”的神奇植物,其独特的名称和特性让人印象深刻。作者通过对“咬人猫”的细致描绘和与人物互动的故事情节,不仅让读者对其毒性有了直观的认识,更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威力。故事中的幽默元素,如驴友用“咬人猫”叶子擦屁股的情节,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,也让人在笑声中反思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。整体而言,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,值得一读。

她写南津关大峡谷人更有一种不俗与传奇,如《厨间的作》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场景,通过贺涵在厨间为罗子君母子做饭的情节,展现了男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家务角色的可能性和温暖。作者借由影视剧中的片段,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厨房作为家庭中心的重要性,并探讨了男女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和相互理解。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,也激发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反思。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哲理的佳作。又如《景区的爷儿们》这篇描述南津关大峡谷暴雨骤至的段落,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大自然的磅礴与无情,以及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拼搏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,如“暴雨如豆,簌簌直坠而下”和“小朋友们支开的帐篷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”,增强了文本的视觉冲击力。同时,通过描绘老杜和老刘等人在危机中的冷静与决断,展现了景区管理人员对游客安全的责任与担当。此外,文中对于暴雨和洪水的细致描绘,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威力,也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思。

透过她和她的文字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, 还有一个作家对于文化的传承与责任。在今天这个缺乏历史深度的速食时代,浮躁的社会情绪,让人们越来越追求当下物质的欢娱,而忽略精神的追求。不少作家在追波逐流中逐渐放弃了生活的积累与独立的思考,越来越偏离文学的主线。但《时光水印》却给了我们一种信心:有文化责任感的作家仍在不遗余力地用手中之笔,书写着祖国的大好河山,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。

在这样的作家身上,始终有一种社会责任感,贯穿于文学创作始终一一扎根现实的土壤,踏踏实实,真诚地发现美,描绘美,讴歌美,奉献美。它用美传达了三峡夷陵的风土人情,所以我说她的美文点缀了南津关大峡谷的天空。




作者简介:

黄荣久,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,宜昌市政协特聘文史智库专家,宜昌市历史文化遗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,夷陵文化名家,夷陵区作家协会主席。出版散文集《这条河流》《谁是房客》《梦里梦外》诗歌集《与月光有关》等6部作品。多篇散文、诗歌在全国获奖。专著曾获第六届屈原文学奖、第五届欧阳修文学奖。